家长要明确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本.
英语在中国普及了三十年,培养出的是一批又一批又聋又哑的半文盲。近几年英语学习的趋势是,年龄愈来愈小、时间愈来愈长、花费的精力愈来愈大。但学习效果并没有本质提高,根本原因是我们一直以词汇量、语法量、考级、考试分数等作为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培养英语思维。
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美国小孩比我们的大学生英语好。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他学会了多少语法,背会了多少单词、文章,而是因为他掌握了英语思维,即用英语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英语思维是英语的灵魂和生命,掌握了它,你就能自由操纵英语,且终身不忘。若没有它,就如同人没有大脑,无法自如支配所学的英语知识且不学就忘。家长要明确掌握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根本。
家长要明确孩子的语言天赋所在.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孩子与成人有本质的差别。许多成人留学多年,也不能真正掌握英语。而普通一个中国孩子,出国两年就可以掌握英语。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差别?
人在少儿时期是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弱,对于英语信息,他们自然地与情景对映,不会用汉语理解。英语和汉语对他们来说,是同一情景的两种表达方式,他们能够直接学会用英语去理解和思考事物,即掌握英语思维,孩子有语言天赋的实质是汉语思维对英语思维的干扰很小。 而成人理性思维太强,他们只能用汉语来理解英语,无法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
在英语环境中, 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跟年龄成正比,这种干扰越大,建立英语思维越难。家长要明确孩子的语言天赋在于掌握语言思维。
家长要明确只有语言信息量足够大,才能建立语言思维.
一个孩子在英语环境中,可以自然掌握英语,英语环境是英语思维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条件。 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许多人认为,只要是全英文授课,就是英语环境,就能建立英语思维。
其实母语思维(即所谓的理解)是一种本能思维,如果信息量小,即使是全英语授课,他也会本能的用汉语来翻译,实质是用汉语思维来学英语,不可能建立英语思维。英语思维不是用理性学来的,必须在大量的英语信息中自然习得, 家长要明确建立英语思维最致命的敌人是汉语思维。
家长要明确目前主流的英语教学思想实质上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中主流的几种作法:
1)用汉语讲英语:
充其量能学会些单词、音标、语法等知识。这不仅无益于英语思维的建立,反而有害。原因:把英语与汉语直接对映,用汉语思维来理解英语.想建立英语思维,根本无从谈起。
2)形式化的听说领先:
让学生通过背,直接开口说话,原以为背多了,就可以自由交流,其实学生的背诵还是用汉语来理解记忆英语,看似学英语,实质是在背汉语解释。
3)只重视学习教材内容:
把英语按难易肢解,(如先学现在时,再学过去时等)按知识性编排教材,并进行积累,循序渐进。造成学生只是在学英语教材,而不是在学英语。
4)治标不治本,缺哪补哪:
针对厌学, 发明了趣味背单词、扑克学音标.通过游戏等学英语。这些作法本末倒置, 使学生迷失学习英语的方向.
以上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孩子用汉语理解学习英语。主观上完全没意识到英语思维是英语的灵魂,客观上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无视孩子的语言天赋,白白浪费了孩子们的语言黄金期。
家长要明确,英语教学需要的是教学思想的革命,只变形式、教材是无济于事的。
家长要明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
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 "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的运用,"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 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语"后"文"。
就象中国孩子,在上学之前,先听说自如,他所说的话不是家长教会的,更不是他背会的,而是思想感受的表达,即用汉语思维思考表达他所认知的事物。然后才开始读书写字,写文章。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轻松自如。
所以"语"是"文"的基础。只有掌握"语",才可能掌握"文"。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 家长要明确违反客观规律的方法一定学不好英语。
明确英文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孩子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读书看报,所以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文字是要大量记忆的,但大家忽略了一点,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形无音,需要记忆。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发音规则创造的文字,就象汉语里的汉语拼音,掌握了其读音规则,只要耳不聋,根本不需要背英语单词就可以读书。
这是字母文字的最大优势,所谓音标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音标, 用的都是自然拼读法,可以听音能写、见词能读。所以家长要明确英语单词不需要死记硬背。